十一、学校的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的专业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农学、园艺、设施农业环境与科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林学、园林、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
辽宁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土木工程、动物科学、环境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包装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会计学、土地资源管理。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十二、学校教学情况
学校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试点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课程8门,国家级教改项目11项,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优秀教材2部。
十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情况
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农业本科院校,学校牢记使命担当,始终瞄准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奶罐子”等做大文章,为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副食供应”等重大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自1982年辽宁省实行“一二三工程”以来,陆续在全省14个市30个县(区)100多个乡(镇)设立了科教基点,建立了科教兴农试验、示范基地,先后选派317个科技特派团、600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选拔57名教师党员担任贫困乡村“第一书记”,培训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农业人才30多万人次。
十四、学校科研情况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365项,科研经费总额达21.53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414篇。牵头组建了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设施园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辽宁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辽宁省农业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校企联盟。陈温福院士团队研发的北方超级稻、生物炭肥料,李天来院士团队推广的设施蔬菜,几代沈农人自主研发的寒富苹果,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等已经成为我省的靓丽名片,更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十五、学校实践平台
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115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室)19个。
十六、学校育人成效
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育德、育能、育责上下功夫,培养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农业人才。现有在校生2046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80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493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045人、留学生118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7万余人,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高校平安校园、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先进单位、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