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网络结构对体育科研团队绩效影响

作者: 时间:2015-03-16 点击数: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变成组织创造价值的资产,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在近年来变成了很热门的话题。但多数的研究着重知识如何接收、转移、内化及再利用的过程,对于组织中人际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则较少处理。本文从社会学的网络观点及团队的角度,以《体育科学》杂志(2004—2008)为样本,通过词频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分析,从团队网络的角度论述了体育科研团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进而影响到体育科研团队的绩效。本人想借这篇实验研究,来探讨将社会网络理论充实到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中,从而为体育科研团队的建设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1  研究途径

《体育科学》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学术期刊之一,其中发表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以课题或硕士、博士论文为依托的,满足了广义的体育科研团队研究的需要。本研究查询的时间从2004—2008年共计5年,共收集论文1059篇,记录每篇文章的篇名、作者、中文关键词、职称、单位5个字段。通过词频分析找出在这5年中发文最多的几位作者,统计得出在这5年间冯连世研究员共计发表文章17篇,以后依次是张力为教授、陈佩杰教授各12篇,周成林教授11篇,仇军教授、王健教授、高炳宏教授、陈小平研究员各10篇。鉴于不同单位其体育科研团队的网络结构可能有所不同,故选取了6个团队进行研究且将这些团队命名为A团队、B团队、C团队、D团队、E团队、F团队作为研究的对象,作者单位包括了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1所)、专业体育院校(2所)和普通高校(2所)。其中,E团队、B团队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其他四个团队为人体科学专业。对这6位专家在这5年间发表的文章建立数据库,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相关因素来论述本文的主题。

2  体育科研团队的团队网络结构分析

2.1  网络结构的分析

网络结构决定了网络中科研人员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及体育科研团队的稳定性,主要的网络结构形式有:(1)单点型:独立发表文章的网络;2)双核型:仅两人合作发文形成的网络;(3)流线型:各节点一个接一个,呈线形结构,这种模式极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结构非常不稳定;(4)核心型: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核心发散型,如果除中心以外的其他节点没有连接或仅有少量连接,则称为核心发散型。本文研究的团队均属于这种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常见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合作模式。A团队、C团队、D团队也属于这种类型的结构。但是由于其外部小团体较多,因此在失去核心节点情况会比前三个团队要好些。这种核心散发型结构不稳定,整个网络过分依赖核心节点,了解、掌握甚至破坏该网络的战略关键在于核心节点;掌握核心节点的核心课题也就掌握整个网络的研究方向;而对于外人来说,如果失去与核心节点的联系,就等于失去了整个网络;如果该网络一旦失去核心节点,网络内部的交流合作将被全面破坏,知识共享与交流将严重受阻。在调查的科研团队中的网络结构形式不稳定,理想的结构模式应该是核心蛛网型和网架型。这两种模式失去任何一点,都不影响整个网络其他节点的连通。是一种理想的知识共享结构。

2.2  小团体分析

2.2.1  图形密度分析

一个图形的密度,即在该图形中实际存在的线与可能数量的线的比例。一个群体的结构形态指针中,密度是一项重要的变量,因为一个团队可能有紧密关系,也可以有疏离关系,一般来说紧密团队的合作行为较多,知识流通较易,团队工作绩效也会较好,而关系疏远的的团队则常有信息不通、情感支持太少、工作满意程度较低的问题。通过UCINET6对以上团队的密度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绩效中的统计结果共有两个密度和输出连线(是合作关系故没有方向性,一条连线表示了两种关系),可以看出团队密度越大,则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越多,各样本的节点数分别为38、25、24、15、10、10。通过输出连线与节点数之商,相对应的可以得出各团队中每节点平均连线关系相应的分别为8.0、5.29、4.0、2.8、2.4、2。故可认为研究样本存在以下的关系,团队密度越高,结构洞就越多。结构洞是描述网络关系密度的要指标。根据罗纳德·伯特的观点,结构洞具有两个方面的位置优势:a.信息优势,占据结构空洞的结点能够获取来自多方面的非重复性信息,并成为信息的集散中心。形象地说,结构空洞就像电路中的绝缘板,导致群体只能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流动与循环。这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结构空洞所带来的位置优势,使得占据结构空洞的节点获得了更多有利的信息资源。b.控制优势,从结构空洞的位置来看,结构空洞的占据者占据了关键路径,他可以决定各种资源的流动方向。结构空洞的跨越者(broker)联结了本来没有联的双方,这一行为本身具有增值性,跨越者由此在被联结的双方面前具有了控制优势和发言权。结构洞的位置优势对于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集中体现在当需要大量的知识时,不必与网络中和网络外的组织保持太多的联系,而只需与几个特定的节点保持关系,就能够获取充足的知识。事实上,关键节点将不同兴趣、拥有不同信息和知识的个体连接起来,从而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架起了桥梁。也就是说,在强调知识共享的量增长时,应充分利用“结构洞效益理论”,最大限度地占有更多的结构洞,尽可能地占据桥的位置,这样才能保持知识获取的最大效果。由此,我们得出了关于关系密度与知识共享关系的如下结论:密度较高的团队具有较多结构洞支持知识共享的量增长。而E团队、B团队密度过低,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2.2.2  小团体分析

小团体(subgroup或cliques)就是团体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密切,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团队。这也是一个网络的总体结构指针,在研究人的组织行为时特别有用。本文将采K-plex方法统计每个样本的小团体各团队的统计条件如下:k值均设为2,由于样本中的各团队规模有较大的差异,最初的最小节点数的设置有所不同,将每个团队中较大的次级团队找出来,将剩余节点通过图形分析法将与剩余的次级小团队找出来。在团队研究中常常在3人(含3人),故两人之间的单线联系在本文中不研究。由于E、B团队的网络结构过于简单,这里也不做论述,下面就分别来研究以上四个样本小团队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小团体是指节点之间存在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别的节点联系起来的一组节点。小团队则是指每个节点都有直接联系的一组节点,以下分析均以此为准。而本节小标题只是一种分析方法的名称,与上述的小团体无关。由于核心点的存在使得每个团队为一个整体,对于小团体的分析会造成不便,因此以下研究都是建立在核心点不存在的基础上的。

2.2.2.1  A团队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当设置k=2、最小节点数为6时,该团队有4个重要的小团队,通过对应数字,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人员结构。小团队一是由节点1—10组成,人员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成员。小团队二由节点1、2、3、29—36组成,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与北京体育大学的联合研究,以上两个团体通过除核心节点外,通过节点2、3使得两个小团体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能有效的进行。小团队三(节点数为1、17—21)主要为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教师组成、小团队四(节点数为1、22———26)主要是由总局科研所和地方体科所及地方院校组成的科研团队,这两个小团体在整个团队中的交流则主要是通过核心节点1来进行。因此,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渠道、人员方面小团队一、二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方面的能力强于小团队三、四。由于在研究中设定的最小节点数为6,6人以下组成的小团队并未研究到,而3———5人的体育科研团队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以上节点数为6的小团队的人数来看,编号从11—16,27,28、37、38这10个节点没有出现,说明5人以下的小团队主要是由这几个节点构成的。通过对图5的分析可以看出,节点27、28主要是通过节点1、4、10与小团队(1 2 3 4 5 6 7 8 9 10)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相互联系的小团队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而节点13、14、15、16则与核心节点1组成了一个5人的小团队。节点11、12与核心节点组成了一个小团队;37、38与核心节点组成了一个小团队。通过以上分析,A团队中节点数在5个以下(包括5个)小团体主要由总局体科所、上海体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及师生团队组成,组织形式是以大型课题为依托(节点1、37、38组成的小团队除外),以某一单位为主,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这种小团队本身具有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内部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能较顺利完成,但是仍有5个小团队是孤立的,只是通过核心点与外界联系,不利于整个团队网络的知识交流共享,过多的孤立的小团队会阻碍整个团队网络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2.2.2.2  D、C团队分析

由于A团队与B团队的核心点都是上海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学学院的教师,两个团队之间可能存在共性的问题,将他们一起以方便研究。当k=2、小团队最小节点数为5时,D团队可以分为两个小团队,一个是由节点(20、81—86)组成的小团队。另外一个是由(20、97—104)组成的小团队。这两个小团队都是以重大课题为依托,以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教师所组成的科研团队,研究方向是本专业。和A团队研究一样,当最小节点数为5时,节点数87—96没有出现。正是由于节点81的存在使得节点数87—96的10个节点与小团队(20 81 82 83 84 85 86)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以桥的形式连接了这两组节点,使得彼此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能够顺利的进行。节点93、94与核心节点构成了小团队,而节点95、96只和核心节点单线联系。C团队的统计设定和D团队一样,通过统计可以看出,C团队中节点数在5人以上的也只有两个,分别为21、44、45、46、47、48和21、57、58、59、60、61。两者是以课题的形式组成的科研团队,前者是师生团队,后者则为上海体育学院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图4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节点41、42、43主要是通过39、40和团队发生联系的。而节点53、54和核心节点组成了一个小团队,55、56和核心小团体组成了另外一个小团队。通过对以上两个团队的小团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D团队与C团队主要的不同在于,D团队的小团队结构比较紧密,而C团队的小团队都是独立的,没有连接起来。前面我们已分析过,这种没有联系的小团队不仅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而且不利于团队结构的稳定。但是两个团队也有共同的不足,两者与外界的合作交流较少,两个团队的小团队的构成主要是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的老师或学生(主要是博士生)。在以上两个团队中除了节点20、93、94是与普通高校合作研究外,与普通院校基本没有联系,这样不利于知识的横向交流。

2.2.2.3  F团队

F团队在k=2、最小节点数为4时有4个小团队,这4个小团队也是依大型课题而组成的科研团队:从人员方面而言F团队可谓是最为丰富的,在105、110、111、113组成的小团队中,节点111是工学博士,而113则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在105、111、113、114组成的小团队中则主要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教师与其他院系的联合研究;105、113、114、115主要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与其他院校的联合研究;105 114 115 116和前一小团队性质相同。此时,还有节点106、117、118尚未出现,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105、117、118构成了一个小团体,而106、112与核心点为单线联系,通过对作者的简介发现,106是浙江工业大学在浙江大学的高访者,与核心节点105以课题为依托而进行科研合作。而112则是和核心节点的合作论文关系。F团队虽然组成的人数不多,但是除节点105、112、117、118外,其他各点都通过节点111、114、115将整个较为稀疏的节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了,整个团队的其他各节点之间知识交流与共享变得顺畅起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学科优势在F团队中表现出来了,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体育学科自身横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形成特色体育学科的前提条件。但是F团队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F王健团队中的小团体是以大型课题为平台而组建起来的,但是其人员较少,团体成员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内,与其他高校的联系较少,不利于其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切开点是连接小团体的重要单位,核心点无疑是团队中最重要的切开点,但是除核心点外其它节点于整个团队来说也十分重要。在不考虑核心节点的情况下,D团队中的节点81,将7个小团队的12个节点连接起来了,占总节点数的48%。这种切开点在其它三个团队中也存在,但效果并不一样,A团队与F团队的切开点各将团队50%的节点连接起来了,而C团队中的切开点只是将1个节点和一个节点数为3的小团体、两个节点数为3的小团体连接起来了,并未形成一个由较多节点组成的大的小团体。从以上分析看,C团队过分依赖核心点的作用,一旦失去核心点,各小团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便受阻。

2.2.3  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一个重要的个人结构位置指针,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衡量他/她的职务的地位优越性或特权性,以及社会声望等常用这一指标。中心性分成三种形式:程度中心性、亲近中心性、中介性。本文只对程度中心性和中介性进行分析。

2.2.3.1  团队的程度中心性分析

程度中心性是我们最常用来衡量谁在这个团队中成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这样的人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就是最有社会地位的人,在组织行为学上则为最有权力的人。具有高中心性的人,在这个团体中也具有一个主要的地位。群体中心度恰恰与网络密度相反,群体中心性代表的正是群体集权的程度,也就是互动集中在少数人的状况。群体中心度越高,则越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UCINET分析可以得出各团队核心点的程度中心性为A团队为1、C团队为0.793、D团队为0.828、F团队为0.4830、E团队为0.310、B团队为0.310。从这些核心点的职称来看,这些人都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他们之所以处在核心点的位置,主要是他们自身的知识阅历,而对于其他节点来说则希望通过核心点来直接或间接获取所需的知识。由于调查样本各核心点的单位大多数分属不同单位,学科上也分属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所以在科研团队的规模上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团队规模只有在结合学科特色、科研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才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换而言之,一个大规模的科研团队中,程度中心度高的人肯定是控制了较多的人数,但不一定该团队的绩效就高。故本文将D团队与C团队进行比较、E团队与F团队进行比较。通过表7得知,D团队的核心点的程度中心度高于C团队的核心点。但是由于D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点(81)在团队中的作用很大,这个节点的程度中心性与核心节点的程度中心性差距不大,差值为0.447,而C团队核心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最小差值为0.621。故其群体中心度低于C团队,更有利于团队内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而E团队与B团队的比较则相对直观,两团队的程度中心性都相等,但是E团队中三人合作的小团体有三个,而B团队只有一个,故E团队的群体中心度低于B团队,B团队对核心点的依赖性要高于E团队,不利于团队内部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2.2.3.2  中介性分析

中介性的指针衡量了一个人作为媒介者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在其他两人快捷方式上重要位置的人,他拒绝媒介,这两个人就无法沟通,占据这样的位置越多,就越代表他具有很高的中介性,越多的人联络时就必须要透过他。A团队的中介性最高,以后分别为C团队、D团队、F团队、B团队、E团队。与其顺序一样各核心点在团队中掌握了信息流及其他知识交流与享的的机会,进而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获得中介利益。前面已分析了这六个团队都是核心发散型的结构,他们的核心就是六位专家,这些核心点在团队中的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小团体,特别是独立的小团体通过核心节点,以切开点的形式连接起来。由于每个团队中的节点都与核心节点直接相联系,所以不相连小团体中各节点之间其他的快捷方式决定了每个团队群体中介性程度,如果不通过核心点的快捷联系越多则核心点的中介性则越弱。如D团队和C团队在规模上相等(前者节点数均为25、后者节点数为24),由于D团队中节点87—92通过节点81也能和82、83、84、85、86建立快捷方式,这无疑削弱了核心点的中介性。再如E团队与B团队(两者节点数均为10),核心点的存在与否对于E团队中节点67—68、64—65、69—70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并没有影响,而B团队核心点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失去核心点则除节点76、77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不受影响外,其他各节点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将不能进行。由此可见在规模大体相同的团队中核心点的中介性越高越不利于整个团队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而相对于人数不同团队,人数越多的团队显然对核心点的依赖性更强,因为核心节点与每个节点都有联系,而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是局部的,同时人数较多时,形成的小团体的概率越高,通过核心节点的联系的概率也就越高,故团队中的中介性和群体中介性也就越高,显然规模相差太大的团队之间的中介性分析,笔者认为意义不大。

3  结论

体育科研团队是未来体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在我国体育界还较为缺乏,许多体育科研团队的组建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学科带头人是组建体育科研团队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则是提高整个体育科研团队绩效的决定因素。我国体育科研团队网络结构为核心发散型,这种网络结构不稳定,知识交流与共享过分依赖学科带头人,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较为疏散不利于网络结构的稳定,不同专业的团队网络结构有较大的差异,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网络结构过于简单,网络密度过小,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异质性较小,团队成员绝大多数为本单位本专业的人员构成,这样的科研团队可能在本专业的某一领域有较深的研究,但是从体育学科的长远发展来看知识异质性太小不利于体育科研团队长远发展。在体育科研团队内部相互联系的小团体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相互独立的小团体不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在同规模、同专业的网络团队的群体中心度、中介性越低则网络内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程度越高,团队成员彼此之间联系的捷径越多,无疑可以提高体育科研团队的科研绩效。在加强体育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合理调配组织成员结构、人数,在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共享上不仅要注重小团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小团体之外的密切交流、团队网络中各成员之间的广泛交流,是团队网络保持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整个体育科研团队绩效的重要保障。


电话:024-88764483 邮编:110866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

辽ICP备05001374号 电子信箱:syautyb2015@163.com